精选最后一课教案3篇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案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最后一课教案 篇1〖创意说明
这篇文章“爱国”主题显而易见,学生容易理解,我们可以依据“我”(小弗朗士)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,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,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,而后,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,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。
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,以体现“整合性”“自主性”的教学原则。
〖教学步骤
一、导入新课
(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)
祖国,一个民族的根,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,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、播种和收获的土地,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,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,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,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.. 是啊!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,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,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《最后一课》,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?
二、整体感知
1、速读全文,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?
2、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,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,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、思想成长的词语吗?
三、揣摩体味
抓住“怕”“诧异”“懊悔”“明白”四个词语,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,理解说话。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。
提示: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,要统观全文,整体把握。
1、以“‘我’怕……”为格式说话:
如:“我”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,用戒尺打我。(不守纪律的小调皮)“我”怕他问我单词,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。
(不爱学习的落后生)
2、以“‘我’诧异..”为格式说话。如:“我”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。“我”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“静一点……”。“我”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,还对我很温和。“我”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。“我”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。
3、以“‘我’懊悔……”为格式说话:
如:“我”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,自己什么都不会。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。
4、以“‘我’明白……”为格式说话:
这是“说”的重点。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,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,紧扣文章主题,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。
要求: 用“我明白……之所以……是因为……”的句式说话。
提示: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,后半部分品析细节。
一般来说,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,如“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,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”之类。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,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──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,那他对这节课上,同学、镇上的人、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“明白”。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“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,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,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”,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,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,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,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,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,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,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,不能奴役其心。
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,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,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。如:
⑴ “我”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,脸色惨白,是因为……
⑵ “我”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,连声音都发抖,是因为……
⑶ “我”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“我的朋友们啊, 我──我──”就说不下去了,是因为……
四、探寻写技
逆向探讨,教师抛出问题,推波助澜,激起学生的思潮,由学生讨论出结果。
1、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、成绩极差的孩子,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,他们贪玩,对学习满不在乎,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“怕”,写他“飞奔”学校呢?
2、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、逃学、厌学的孩子,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,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,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?
目的:
1、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。
2、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。
五、拓展延伸
以“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”为题写一段话。
最后一课教案 篇2教学目标:
1.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、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。
2.利用课文中的情节,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
教学设想:
1.安排三课时。
2.教学重点与难点:
韩麦尔先生的服饰、语言、神情、动作,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,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。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,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。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,应加启发与点拨。
第一课时
教学要点:
历史背景,作者情况,小说的结构。
教学步骤:
1.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。
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,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,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,占领了阿尔萨斯、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。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,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,下了一道命令:这两个州的学校,只准教德语,不准再教法语。《最后一课》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。
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,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。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,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,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,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,对侵略者的仇恨。
都德(1840~1897),法国著名小说家。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《小东西》。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,都德应征入伍,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,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,有《柏林之围》(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)、《最后一课》等。《最后一课》是 ……此处隐藏3973个字……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。
教师提示:钟声和号声,是时间的标志,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。
提问: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,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。
提问,听到了钟声、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,号声,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,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,自己的祖国告别,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。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。
提问: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。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通过上最后一课,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: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,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,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,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、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,因此,他敬仰先生的人格,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。
提问:我──我──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?这句话该怎样理解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从语言形式上看,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,说不下去了。从文章的内容上看,是此处无声胜有声。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,心情悲愤,百感交加,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,两个破折号则可以:含蓄、全面、深刻地包容一切。
提问: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,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这像一个特写镜头。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,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,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,他的感情无法自抑,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。使出全身的力量,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,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:法兰西万岁!
法兰西万岁,有两层意思,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,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。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。
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。
教师小结:
面对散学了──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,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。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。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。
4.归纳中心意思。
提示思考: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,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,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,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,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,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5.归纳写作特点。
提问: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,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。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,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。例如: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,都很真切感人,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、成长。
提问:在上学路上,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,广告牌等等,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?
讨论、交流。
教师小结:
这叫做场景描写。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,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,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、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,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。场景描写,语言干净、简洁、寥寥几笔,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。
最后一课教案 篇3学习目标:
1. 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。
2. 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,分析人物性格。
3. 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,培养爱国主义情感。
学法指导: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
内容简介:
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,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。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,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准再教法语了,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,接受异族文化。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的文化侵略。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,在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、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。
自主学习:
【积累·感知】
1. 作者( ),( )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。
2. 注音:踱( )步、哽( )咽( )、赚( )钱 、郝( )叟( )
3. 写字:chéng( )fá( )、 ào( )悔 、 qí( )dǎo( )、dū( )学
4. 释义并口头造句:宛转、懊悔、祈祷、哽咽、诧异
5. 形似字注音组词:
晴( )____喊( )____悄( )____赚( )____
倩( )____减( )____峭( )____谦( )____
靓( )____缄( )____俏( )____嫌( )____
【体验·探究】
课内语段阅读
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。祈祷的钟声也响了。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——他们已经收操了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,脸色惨白,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。
“我的朋友们呀,”他说,“我——我——”
但是他哽住了,他说不下去了。
他转身朝黑板,拿起一支粉笔,使出全身的力量,写了两个大字:
“法兰西万岁!”
然后他呆在那儿,头靠着墙壁,话也不说,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:“放学了,——你们走吧。”
1.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
2.从小说情节看,选文属于什么部分?
3.“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。”钟响了,意味着什么?
4.“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”“号声”暗示了什么?
5.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,请找出来。
6.韩麦尔“脸色惨白”的原因是什么?
7.“我”为什么“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”?
8.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,用了哪些描写手法?有什么作用?
9.作者反复写钟声,用意何在?
10.“散学了——你们走吧。”这句话应怎样理解。
【拓展·延伸】
比较《最后一课》与老舍的《四世同堂》片断。
提示:从背景、事件、中心、人物、叙述人称、描写方法、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。
家庭作业:
今年适值我们伟大的祖国60年华诞,作为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,我们倍感自豪与责任重大。那么,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此时此刻该做些什么呢?
1.搜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诗词文章。
2.写一篇作文,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。
3.你还有那些好点子,清说出来。